中國政府網(wǎng) | 四川省人民政府
搜服務(wù)
智能問答 新媒體矩陣 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
南充市 營商環(huán)境 留言專區(qū)

【廉潤果州】顏真卿:字如其人 秉直剛正

時間:2023-10-11 17:56 | 來源:南充日報

顏真卿

字如其人 秉直剛正

蘇軾曾云:“故詩至于杜子美,文至于韓退之,書至于顏魯公,畫至于吳道子,而古今之變,天下之能事畢矣。”巧合的是,1200多年前,杜甫、顏真卿、吳道子都在南充境內(nèi)留下了足跡,他們筆下有一個共同的意象,那就是嘉陵江。

人們談及顏真卿,往往折服于其樸拙雄渾、大氣磅礴的書法作品,但是,他的人生遠不止書法所能全然概括,他還是位剛正不阿、忠貞不屈的唐代名臣。中秋節(jié)前夕,在一個天朗氣清的日子,我們沿著顏真卿的足跡,從嘉陵江邊的離堆,追尋到大云梁上,跨越千年歷史時空,走進顏真卿的世界,看到的是一副有血有肉、至情至性的盛唐脊梁。

嘉陵江畔 碑文流芳

“三更燈火五更雞,正是男兒讀書時?!边@是顏真卿有名的《勸學詩》。作為“孔顏曾孟”儒學四姓的顏氏一族,顏真卿的家學淵源十分深厚。細數(shù)祖上的風流人物,有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的顏回,與謝靈運齊名的顏延之,寫《顏氏家訓》的顏之推,著名經(jīng)學家顏師古……德行、書翰、文章、學識,是顏氏家族引以為傲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

儀隴縣離堆文化公園里的顏真卿雕塑

出身書香門第,顏真卿從小就養(yǎng)成了“勤”的優(yōu)秀品質(zhì)。顏真卿三歲喪父,家境清貧,買不起紙筆,于是用毛筆蘸黃泥水在墻上寫字,一邊復習功課,一邊練習書法。顏真卿二十多歲時,曾游歷長安,拜張旭為師。據(jù)說,顏真卿在張旭住所待了一個多月,日日勤奮練習書法,求教筆法要訣。

張旭被顏真卿的勤奮和真誠打動,于是告訴他:用筆的妙訣是“如錐畫沙,如印印泥”。顏真卿若有所悟,將談話的內(nèi)容一一記下,回去后寫成了《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》,流傳至今。

唐開元二十二年(公元734年),26歲的顏真卿中進士。在開元年間如果能考中進士,必然才學卓然。中進士后,顏真卿先是擔任校書郎,后又被任命為醴泉縣尉、長安縣尉、殿中侍御史等官職,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,封魯郡開國公。由于秉性正直,不阿諛權(quán)貴,不屈意媚上,顏真卿一生仕途坎坷,數(shù)次被貶為地方官。

因為一次貶謫,蜀地留下了顏真卿的千古碑文。

唐肅宗乾元三年(公元760年)八月,52歲的顏真卿從長安啟程向蜀地走來,此行,他取道嘉陵江,目的地是蓬州。幾天前,回到京城出任刑部侍郎才幾個月的顏真卿,因率群臣上表問候遷于西內(nèi)(長安城太極宮)的太上皇李隆基,被權(quán)臣李輔國遣御史誣奏,出貶蓬州長史。

儀隴縣博物館內(nèi)展陳的《鮮于氏離堆記》

赴任路上,至閬州新政縣(今儀隴縣新政鎮(zhèn)),遇到了好友鮮于仲通的兒子鮮于昱。他鄉(xiāng)遇故知,顏真卿游覽離堆,飽覽嘉陵江風光,晚上留宿在離堆山鮮于氏舊居。顏真卿與鮮于氏本是世交,有忘年之契、篤世之親。夜晚,回憶幾年來的遭遇,往事如潮,感慨甚多,便拿起筆寫下了這篇《鮮于氏離堆記》,把心思和情感都付諸筆墨之中。

撰《鮮于氏離堆記》,顏真卿納新意于古法之中,正式走出“二王”(王羲之、王獻之)至初唐楷體的籬墻,創(chuàng)立嶄新的“顏體”。公元762年,《鮮于氏離堆記》被刻于離堆山上。千百年來,經(jīng)過自然風化,刻于石崖之上的碑文大多消失不見,現(xiàn)存的僅有39字,被精心保護在魯公亭中。

顏真卿與新政離堆的故事被后人爭相傳頌。明正德十三年(公元1518年),監(jiān)察御史盧雍書寫了《顏魯公祠記》,目前這塊碑刻放置在儀隴縣博物館展廳中,是顏真卿在儀隴的重要見證。

嘉陵江畔,魯公亭前,滄海桑田,物是人非,那些石碑上的刻痕,卻釋放出恒久的力量與光芒。

救災(zāi)恤民 民頌其德

告別鮮于氏后,顏真卿離開新政,前往蓬州。蓬州官吏和附近百姓聞訊后,紛紛前來迎接新上任的蓬州長史,爭相一睹大書法家的風采。當時,蓬州州治在今南充市儀隴縣大寅鎮(zhèn)。

儀隴縣博物館內(nèi)展陳的顏氏書跡

南朝梁天監(jiān)元年(公元502年),漢朝相國蕭何第二十五世孫蕭衍建梁朝政權(quán),史稱梁武帝,在川北設(shè)隆城郡與儀隆縣,郡縣同治在今儀隴縣金城山頂,同時置大寅縣,縣治便在今大寅鎮(zhèn)后山海拔700多米高的大云梁上。到唐開元二十九年(公元741年),蓬州徙治大寅縣,大寅開始了州縣同治時代。

“最早的大寅縣城就在大云梁上,是當時的政治經(jīng)濟和文化中心,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。”大寅鎮(zhèn)文化站站長譚東介紹,大云梁有上城與下城之分,現(xiàn)在保存下來的大寅老街就處在下城的位置,而上城遺跡早已被歷史掩埋。

自南梁以來,大寅縣城的建筑物曾十數(shù)次毀于火災(zāi)與兵禍。文物工作者曾多次在距地表一至二米深處的地下土層中發(fā)現(xiàn)過大量的瓦礫、房基、木炭、火灰等遺存,現(xiàn)在山上依然保留有巨大的石磨和石室,都是古人生活的見證。

在譚東的帶領(lǐng)下,我們登上大云梁,在一埡口處,當?shù)匕傩肇Q立了一塊石碑,上書“蓬州府大寅縣遺址”。繼續(xù)向前行進,路邊出現(xiàn)了一塊巨石,巨石中部有一石窟洞,洞內(nèi)雕刻三座石像,中間的石像頭戴官帽,帽子兩側(cè)伸出兩只帽翅,頗具唐朝樣式?!皳?jù)推測,這個石像很可能就是顏真卿,是當?shù)匕傩諡榧o念這樣一位好官而刻的。”譚東說。

儀隴縣博物館內(nèi)展陳的“顏魯公祠之碑碑文”

《顏真卿年表》記載:唐肅宗上元二年(公元761年),顏真卿任蓬州長史,救災(zāi)恤患,民頌其德。顏真卿在蓬州為官的史料極少,而“救災(zāi)恤患,民頌其德”短短八個字,足以概括其德行。“‘卿’與‘慶’發(fā)音相同,至今,在大寅當?shù)?,老百姓仍口口相傳‘慶大人’‘慶老爺’的故事,甚至還將種植的李子取名為‘慶老爺清脆李’,可見其在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地位。這或許是百姓懷念顏真卿的一種見證?!弊T東說。

顏真卿在蓬州任上勤政愛民,體恤民情,革除時弊,慎用刑罰,鼓勵農(nóng)耕,把蓬州治理得井井有條。當時的蓬州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,顏真卿也深受蓬州州民愛戴。如今,在蓬安縣文化館內(nèi),保存著一塊“魯公石”,據(jù)傳是顏真卿在蓬州時友人所贈,后遺留在蓬安。

清光緒《蓬州志》卷十五《藝文篇》錄有蓬州知州姚瑩描繪魯公石的詩作《秋日即事》:“一峰笏立階前石,千載人傳屬魯公……”千百年來,蓬州百姓始終懷念著顏真卿,哪怕是一塊石頭,都無比珍惜。

清廉為官 一身正氣

“修齊治平”是顏真卿一生遠大的理想。

唐代宗永泰元年(公元765年),關(guān)中大旱,又有江南水災(zāi),導致京師糧價飛漲,斗米千錢。顏真卿也遭遇了缺衣少食的窘境,全家喝粥已經(jīng)過了幾個月,后來連粥也喝不上了,只能寫信向好友李太保求助。

這封函札被稱為《乞米帖》,里面寫道:“拙于生事,舉家食粥,來已數(shù)月。今又罄竭,只益憂煎,輒恃深情。故令投告,惠及少米,實濟艱勤。仍恕干煩也。真卿狀?!闭劦骄嚼У脑颍佌媲渲毖圆恢M,說是不擅長謀求生計。

后來,因為妻子生病,需要鹿肉入藥,顏真卿又向李太保求鹿脯,寫了一封《鹿脯帖》。其實顏真卿作為朝廷高官,只要他愿意,無數(shù)條生財之道就擺在他面前,但他寧肯低頭向同事“乞米”“求脯”,也不愿做貪官污吏之流,始終堅守著心中的清明。

儀隴縣博物館內(nèi)展陳的“顏魯公祠之碑碑文”

唐德宗建中四年(公元783年),淮西節(jié)度使李希烈叛亂。唐德宗在宰相盧杞不懷好意的勸說下,命75歲的顏真卿為宣慰使,前去勸諭李希烈。顏真卿看穿了盧杞的險惡用心,但他不忍坐視大唐危局,寧愿以身試險。

有朋友想阻攔他,顏真卿卻坦然地吩咐了遺骨歸葬的后事,并說:“君命也,焉避之!”這就是顏真卿,永遠學不會明哲保身,永遠赤誠天真,永遠昂首向前。

唐德宗貞元元年(公元785年),顏真卿在蔡州凜然拒賊,終被縊殺,忠烈殉國,時年77歲。顏真卿的尸身,直到李希烈死后,才得以送回京師,歸葬祖塋。唐德宗李適令廢朝五日,舉國悼念顏真卿。李適評價顏真卿的為人:“才優(yōu)匡國,忠至滅身,器質(zhì)天資,公忠杰出,出入四朝,堅貞一志。”

常言道:“人如其字,字如其人?!鳖佌媲涞臑槿撕退淖忠粯?,既正且直,猶如風雪中的巍巍古松,屹立不倒,貧賤不移、威武不屈。宋代朱長文在《續(xù)書斷》中,將顏真卿的書法列為神品,并評說:“點如墜石,畫如夏云,鉤如屈金,戈如發(fā)弩,縱橫有象,低昂有態(tài),自羲、獻以來,未有如公者也?!?/span>

顏真卿的一生,一半在沙場、在朝廷的錯綜斗爭中度過,是歷史上的忠臣,氣節(jié)為后人所敬服;另一半在書齋一方寧靜的天地中度過,他鉆研藝術(shù)、文學,酷愛書法,最終走向一代書法家的巔峰。

人物簡介

顏真卿(公元709年—公元785年),字清臣,別號應(yīng)方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。唐代名臣,杰出的書法家,其人秉性正直,做事一絲不茍,做人剛正不阿。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、封魯郡開國公,人稱“顏魯公”。公元760年至762年,顏真卿任蓬州長史,救災(zāi)恤患,民頌其德。顏真卿書法精妙,擅長行、楷,創(chuàng)“顏體”。楷書,與趙孟頫、柳公權(quán)、歐陽詢并稱為“楷書四大家”,與柳公權(quán)并稱“顏筋柳骨”。


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
主辦:南充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| 承辦:南充市電子政務(wù)服務(wù)中心

網(wǎng)站標識碼:5113000012 | 蜀ICP備05029665號-1 | 川公網(wǎng)安備51130202000205號

X
市政府門戶網(wǎng)站提醒您: